怀疑流感,要不要做流感快速抗原检测?
一个辅助检查有无必要?
首先要看这个检查能否帮助我们分析病因、做出合理的决策。
其次要权衡对患者的可能伤害以及费用。
少部分侵入性检查,比如造影、内镜、腰穿、骨穿、组织活检、高辐射的影像学检查;或者费用高,比如部分基因检测、影像学检查,但它们对诊断复杂疾病有重大意义,权衡后也建议去做。
那么,发热患者有无必要做流感快速抗原检测(Rapid Influenza Diagnostic Tests,RIDTs)?
这个问题不仅困扰着家长,也曾困扰着我。
因为RIDTs敏感性不够,出现假阴性的概率较大,有时并不能帮助我们做出正确决策,甚至带来误导。比如这个案例:
大宝突然高热,伴随咽痛、咳嗽,就医后RIDTs阴性,当地医生排除流感,给予口服头孢克洛,未予抗流感治疗;
2天后,家里二宝出现发热、咽痛、咳嗽,就医RIDTs显示甲流阳性。
这就提示大宝应该也是流感感染,只不过RIDTs出现了假阴性。
这样的案例最近遇到不少。这提醒我们,在流感的诊治上,我们的决策不能仅仅基于RIDTs的结果,否则就可能导致误判,甚至滥用抗生素。
那么,RIDTs作为一个辅助检查,有什么价值?哪些情况可以考虑做?哪些情况可以不做?如果做,要注意些什么?
但麻烦的是,该检测敏感性低(波动于10-70%之间,另有报道是50-70%),意味着很可能漏过一些真正的流感患者,也就是RIDTs结果阴性,不能排除流感。
尤其采集样本的时间不当以及采集手法不到位时,阳性率更低(假阴性更高)。
所以在日常工作中,医生不能依赖这个检测结果,还是应该把重点放在患者的症状和流行病学史上,否则就容易误判(如上面的案例)。
RIDTs的阳性率和检测样本里的病毒量呈正相关。而病毒量主要和流感感染后症状出现的时间以及采集部位有关。比如:
在流感感染出现症状的24-72小时内采集的样本更可能出现阳性结果。
另外,因为鼻咽部的病毒量往往更高,所以相对咽拭子、鼻甲拭子,鼻咽拭子更可能产生阳性结果。
但正规的鼻咽拭子采样有一定难度,而且痛苦程度超过咽拭子和鼻拭子,不易被患儿和家长接受。
可我们要清楚:如果决定做,那么就应该采集一个高质量的标本,否则花了钱,孩子受了罪,最后结果还不可靠,导致误判,还不如不做。
把握好检测时机,同时注意检测手法,就可以显著提高结果的可靠性。
如果操作前能有足够的沟通和准备,采样过程也并非那么恐怖。
(△ 成人鼻咽拭子操作演示)
另外,研究发现,RIDTs检测乙型流感的敏感性不如甲型流感,也就是RIDTs更易漏掉乙型流感患者。
尽管RIDTs有诸多局限,但肯定有其存在的价值。下列情况可考虑做:
1、如果在流感季,患者没有典型流感样症状(比如仅仅发热;或无发热,但肌肉酸痛、头痛、咽痛),又缺乏明确接触史。
2、如果在非流感季,患者出现典型的流感样症状。
这种情况下,如果结果阳性,可高度提示流感,可帮助我们决定是否启动抗病毒治疗。
不过在非流感季时,诊断流感更要谨慎,因为RIDTs也可能存在假阳性,所以也建议另送标本做敏感性和特异性更高的PCR或病毒培养帮助确诊。
我认为下列情形做RIDTs检查的价值不大:
1、如果在流感季,患者有典型流感样症状;
2、如果在流感季,患者虽无典型流感样症状(比如仅仅发热),但患者有接触过流感样症状者或者确诊流感的患者;或者患者生活的社区有多发流感样症状者;
3、非流感季,患者无典型流感样症状。
前面我反复强调:RIDTs的敏感性不高,如果仅根据RIDTs的阴性结果就排除流感,很有可能导致误判,从而错过最佳治疗时间。我们对流感的识别,重点还是患者的症状特点和流行病学史(接触史、暴露史),而非RIDTs检测。
至于流感患者的症状和流行病学特点,可点击标题学习《如何快速识别流感?》。
其实,我们也有更可靠的流感病毒检测方法。不过,它们不是耗时,就是成本高,难以在门诊普遍推广。
(△ 《RED BOOK 2021-2024》32nd Edition)
这些方法适用于少数病情复杂或严重的患者,或者医学研究。
另外,对于部分症状复杂的患者,可尝试采集两份标本,一份RIDTs,一份做敏感性更高的其他检测。
你看,我们所做的,就是尽可能早诊断,减少误判。
这对高危流感患者,或者密切接触者中有高危人群的流感患者,尤为重要。因为他们越早抗病毒治疗,患者本人以及身边的接触者获益越大。